第一,战略对接。高职院校应牢固树立贴近企业需求、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理念,确定学校、企业、区域经济共生共长的发展战略。企业处于生产力的前端,是职业教育发展的直接受益者,应克服短视和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不良倾向,强化人才兴企战略,积极参与高职人才培养。第二,文化对接。在校园文化建设、专业文化建设、课程教学内容中,吸收、渗透优秀的企业文化,使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在学生教育的各个环节中得到体现,有意识地对学生加强行业质量标准、职业伦理道德等方面的教育,从而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岗位零距离过渡。第三,教学对接。在高职教育过程中,以人才培养对接企业、地方经济发展需求为核心,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、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,校企共同定位培养目标、共同制定培养模式、共同打造专兼职教学团队、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、共同实施培养过程、共同评价培养质量。第四,成果对接。高职院校与企业各有所长,高职院校在产学研过程中产生的新理念、新知识,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的新工艺、新技术,通过有效对接,可实现成果共享、优势互补。 (四)实施系统健康评价,促进系统协调发展 评价校企合作生态系统健康程度是一项系统性很强的复杂工作,应着重做好以下工作:第一,遵循科学性、全面性、系统性、可比性、可操作性的评价原则。第二,注重社会、经济、环境效益综合平衡。可围绕校企合作的主要利益相关方,构建基于"校一企一政"协同的多级评价指标体系。一级指标可分为学校、企业、政府,其中一级指标学校下的二级指标可分为学校声誉提高、学生就业机会增加、企业参与持续性、对企业需求了解增强、学术成果增加等;企业下的二级指标可分为企业声誉提高、新技术(新知识)获取、员工培训、人才获取、知识产权接触等;政府下的二级指标可分为就业增加、税收增长、经济发展等。 【参考文献】 [1]吴鼎福.教育生态学刍议J.南京师大学报:社会科学版,1988(8):33-37. [2]任佩瑜,张莉,宋勇.基于复杂性科学的管理熵、管理耗散结构理论及其在企业组织与决策中的作用[J].管理世界,2001(6):142-147. [3]洪贞银.高等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的若干问题及其思考[J].高等教育研究,2010(3):58-63. [4]刘建湘.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机制建设的思考与实践[J].中国大学教学,011(2):69-71. [5]孙卫,肖红,原长弘.美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经验及其启示[J].科学管理研究,2006(3):114-116. [6]徐永春,唐忠平,娄军委.政府在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中的功能定位和作为[J].高等职业教育:天津职业大学学报,2009(6):12-14. [7]丁金昌,童卫军,黄兆信.高职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的创新[J].教育发展研究,008(17):67-70. [8]雷久相.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理论意义与实践要求[J].职教论坛,2010(12):57-59. |